剑阁县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国最初的天府是关中地区,可后来为何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提到“天府之国”,现代人们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便是四川成都——一座巴适得很的城市。其实中国最早的“天府之国”并非成都,而是关中平原。

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中,苏秦游说秦惠王时称颂关中:“田肥美,民殷富,战车万乘,奋击百万,沃野千里,蓄积饶多,地势形便。此所谓‘天府’,天下之雄国也。”

天府最初为《周礼》中记载的官职,即掌管天子府库的人,后亦指某地区物产丰饶。苏秦用“天府”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,溢美之意不言而喻,这比成都平原获得“天府之国”的称谓早了多年。

意气风发的关中

八水绕长安,天下第一渠

关中平原是渭河的产物,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渭河则是黄河最大的支流。亿万年来,由于渭河流域上游泥沙的淤积,造就了肥沃的渭河平原,也叫作关中平原。

关中有八水,即渭、泾、沣、涝、潏、滈、浐、灞八条河流。“关中八水,泾利最著。”有“天下第一渠”之称的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。引泾河上游之水,开渠三百里,灌溉位于泾河左岸的广袤农田。

关中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气候温暖,可耕种面积大,再加上郑国渠的加成,使秦国更加的富饶。明末大学者马谿田在《泾川五渠记》中称:“天下未有水利,泾水为渠以富饶关中而有水利。”

郑国渠的修建原本是韩国的“疲秦计”,却成了“强秦之策”。《史记·河渠书》记载:“渠成,注填淤之水,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,收皆亩一钟,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。”

金城千里,四塞之国

一条大渠,孕育了关中的农耕文化。四大雄关,御敌于国门之外。关中四关是东函谷关,西大散关,南武关,北萧关。关中四大关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,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、金戈铁马的岁月。

关中居四关之内,四周为山川怀抱,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,易守难攻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只要四关不失,则关中地区高枕无忧,安全系数极高。

秦国雄踞关中数百年,以此为根基,数次把其他几国的联军抵挡在函谷关外。《过秦论》中提到:“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”虽然没有万世之业,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伟业离不开关中绝佳的地理位置。

秦川八百里,自古帝王州

八百里秦川,沃野千里,天下粮仓,军事要塞,帝王之州。天府之国,美誉在外。回望千年风云,多少君王建都关中,关中平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烙印。

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中是这样描述关中的:“关中,左崤函,右陇蜀,沃野千里,南有巴蜀之饶,北有胡宛之利,阻三面而守,独以一面东制诸侯;诸侯安定,河、漕挽天下,西给京师;诸侯有变,顺流而下,足以委输。此所谓金城千里,天府之国也。”

上到西周,下到李唐,先后13个王朝在此建都。秦都咸阳,古都西安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关中大地见证了王朝的荣誉兴衰,滋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。

落寞的关中

生活质量下降,经济重心南移

关中大地坐拥厚重的历史积淀,是无数个王朝和帝王的龙兴之地,这里见证了阿房宫的奢华,目睹了未央宫的千年辉煌。周秦汉唐,有多少王侯将相埋葬于此。

但是国都的荣耀带来的是剧增的人口,从西汉到唐,仅长安人口数量就翻了几倍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县十二:长安,高帝五年置。惠帝元年初城,六年成。户八万八百,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。”而唐代韩愈的《论今年权停举选状》记载:“今京师之人,不啻百万。”

皇亲贵胄聚集,大兴土木、过度开发导致关中平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,森林覆盖率下降,水资源锐减,气候剧变,自然灾害频生,粮食供给降低。盛誉之下的关中,已然疲惫不堪,无力承载骤增的人口。

隋唐时期,天子常因长安缺粮不得不到洛阳“就食”,逐粮天子已成常态,天子尚且如此,寻常百姓更是苦不堪言,乡野之间,饿殍满盈。彼时,“粮食危机”席卷整个关中平原,而长安位置闭塞,交通运输不便,国家经济中心不得不向南转移,关中平原不复当年繁华。

北方战火频发,大量人口迁徙

屋漏偏逢连夜雨,愁吃愁喝的关中还战乱不断。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。国泰民安之时,长安繁花似锦。战火一起,长安城便成了众矢之的,一次又一次饱受战火的洗礼。

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!三个月的大火烧掉了秦人苦心经营的帝王城。王莽篡汉,豪华的未央宫被一场大火,付之一炬。黄巢军血洗长安城,烧杀抢掠,兵败退出长安时,纵火烧了长安,千年古都,一炬成灰,人烟断绝,成为一座空城。

绿林军、赤眉军、黄巢起义等一次又一次的战乱,关中不断进行政权更迭,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,为了生存,人们不得不向南迁移以躲避兵灾。

优势渐丧,王冠旁落

盛极必衰,随着历史长河的推移,关中在经济、政治、军事上都逐渐失去了优势。昔日繁花似锦的长安城历经沧桑,再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。王冠旁落,“天府之国”的美誉即将迎来新的主人。

成都平原的逆袭之路

神丹妙药——都江堰

诸葛亮《隆中对》有言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,以成帝业。”由此可见,关中曾经拥有的良田和要塞,成都平原都有,并且牢牢守住了自己“天府之国”的称谓,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
成都平原

曾经的巴蜀因蜀道之难而被禁锢,金牛道一开,蜀地的富饶便展现在众人面前。司马错曾建议秦惠文王伐蜀时言到:“取其地,足以广国也;得其财,足以富民,缮兵。”后秦人举兵西南,兼并富饶的巴蜀地区,国力大增。

秦蜀相通,闭塞的成都平原走向开放。李冰父子的到来为巴蜀腾飞插上了起飞的双翼,父子二人主持修建了那个时代的超级水利工程——都江堰。

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,自此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得以旱涝保收。《华阳国志》这样评价都江堰: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谨,时无荒年,天下谓之天府也。”时至今日,都江堰一直在投入使用,这座跨越千年维度的水利工程一直滋养华夏子孙。

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言:“拜水都江堰,问道青城山。”有了都江堰,成就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,催生了举世闻名的“天府之国”。

全面开花——物华天宝

蜀道的开通和都江堰的修建仿佛打开了都江堰的任督二脉,自此在农业、经济、文化多点开花,势不可挡。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,成都平原进入精耕细作的新农业文明时期。这一时期又陆续修建了通济堰、鸿化堰等农业水利工程,灌溉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。

农业长足稳定发展,人民生活富庶,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,蜀锦、井盐、铁器等行业飞速发展。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蜀锦,成都是全国闻名的织锦中心,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机杼之声处处闻。

蜀锦华美精致,非常受欢迎,为蜀地带了丰厚的收益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几次北上伐魏,军费大都出自蜀锦收入。《诸葛亮集》曾记载了这样一句话:“今民贫国虚,决敌之资,惟仰锦耳。”

自古诗人皆入蜀,文宗自古出西蜀。司马相如、李白、苏轼等文学殿堂的最高成就者,都是沿蜀道而出的巴蜀才子。巴山蜀水,风光无限,千里蜀道绵延不绝。文人骚客在这里论山论水,迸发出无尽的想象力,创作出绝美的诗词歌赋,千古流传。

天然屏障——秦岭蜀道

想要进攻四川,陆路要翻过秦岭、越过剑阁、穿过蜀道;水路要沿长江从重庆逆流而上。前者有剑阁峥嵘而崔嵬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的千古盛名,后者面对各种急湍暗流,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。

剑门关

地理位置给成都平原筑起了天然屏障,大大提高了这里的安全系数。偏安一隅的成都平原一直以来得以远离中原主战场,成为了逃避战火的世外桃源。

结束语

历史长河滚滚向前,盛极一时的关中平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下舞台中心。十三朝古都见证了多少王朝更替,饱经蹂躏,繁华不再时,又空留多少意难平。

从蛮荒之地到天府之国,成都平原华丽转身,完美蜕变,人民生活长期富足安逸。天府之国,久负盛名,具有极为久远的渊源和深厚基础。两千载的美誉,从无旁落他家,带不走的成都流连忘返。

参考文献

1、《天府之国的起源和形成初探——兼谈先秦秦汉时期成都的崛起》

2、《论都江堰与“天府之国”的关系》

3、《论“天府之国”的兴替》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